人工智慧的挑戰:面對人類創造力時的「人工無能」
現今世界擁抱著 AI 的發展,許多人相信人工智慧是人類創造力的未來。然而,臨床心理學家暨資深行銷專家聖地牙哥·杜蘭(Santiago Durán)卻持有不同觀點。他認為,雖然 AI 在效率上無人能及,但缺乏人類創造力中的偶然性和細微的文化背景,這些正是 AI 無法戰勝的核心。
I. 創意的自由聯想 vs AI 的組合與預測
在佛洛伊德經典著作《夢的解析》中,他首次提出了自由聯想的概念,一種幫助揭示潛意識活動的方法。反觀 AI,它遵循的是一套固定的規則,無法捕捉自由聯想中所蘊藏的獨特性和偶然性。無論算法如何設計,AI 無法重現人類獨特的、文化浸潤的創意過程。
II. 慢思維 vs 立即解決方案
《快思慢想》中的系統二思維,講述的是利用延遲來做決策,這種過程常導致創新的點子。相反,AI 提供的是即時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抹殺了創意的酝酿時間,也限制了深層次創新可能性的出現。
III. 不完美的意外 vs 精密算法
許多偉大的發明是源自於失敗或意外,例如旅行指南《寂寞星球》和微波爐的發明。AI 的缺陷正是它的精確性;它無法從錯誤中製造出新意。
結語:自然智慧超越人工「無能」
AI 的創造雖然堅固且邏輯嚴謹,但缺乏真正的原創性和個人的意義。在當今市場,以數量取代質量成為主流,人工製作的作品逐漸被生成性 AI 所取代,然而,這也造成了一定水平以上的藝術作品難以出現的人文價值缺失。
往後的思考
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科技時代中保存人類創造力的價值?也許透過強調人類創作的獨特性,我們可以找到一條平衡的道路,不讓科技的進步捨棄人性化創意。
聖地牙哥·杜蘭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和行銷專家,他致力於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同時,他也是一位活動家,積極參與 LGBTQ+ 社群,並且經營播客節目《誠實拋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