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疲勞:谷歌 Cookie 反轉後的情況

自從2018年歐盟出台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以及蘋果收緊移動識別符的使用以來,隱私問題一直被看作是廣告行業的一大挑戰。再加上第三方 Cookie 即將終結的趨勢,讓人们憧憬著一個新的未來:平台將受到更嚴格的監管,廣告商需要適應新的規範,使用者將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數據。

然而,這個未來並未如約而至。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變得更加複雜而奇怪:執法力度不一致,監管努力遇阻,而谷歌、Meta、亞馬遜等大型平台則鞏固了其市場霸主地位。罰款減少,大的改革被弱化或推遲。特別是當谷歌宣佈不再如預期那樣,從 Chrome 中移除第三方 Cookie 時,曾作為新時代象徵的 Cookie 淘汰計劃似乎進入了漫長的迴旋。

這樣的局勢並不意外,這是由於平台而非監管機構長期以來一直控制著隱私談判的規則。這個月更是再度印證了這一點:法國監管機構對蘋果的隱私規則進行了罰款,谷歌撤回了去除第三方 Cookie 的計畫。廣告業本應向隱私轉向的行動似乎一頭撞上了高牆,回到了起點。

許多人可能認為,隱私運動雖然開始失去一些勢頭,但還沒到完全停頓的地步。在歐洲,監管動力或許有所減弱,但在美國,執法力度依然存在,儘管不如意料中的強勁。即使如此,行業本身並沒有按下暫停鍵。谷歌對第三方 Cookie 的立場已經降低了緊迫性,但整個行業對於去除 Cookie 的轉變並未止步。事實上,很多生態系統已經開始採用其他方案。Safari 和 Firefox 幾年前就不再依賴 Cookie,移動設備,現代媒體消費的核心,從開始便不是基於 Cookie 的架構。也就是说,第三方 Cookie 仍然廣泛存在,但不再是基礎構件。轉變已經開始,只是不再等待 Chrome 的加持。

主流廣告商仍然在尋求無 Cookie 的測試方案,因為希望能夠測量有第三方 Cookie 購買的廣告印象與無 Cookie 購買之間的性能差距。儘管谷歌的立場有所改變,但這些廣告商仍然在尋求可擴展的替代方案。第三方 Cookie 的現存並不意味著危機消失,它們在技術、法律和聲譽上仍然是一項責任。

對許多行業內的人而言,教訓已經非常明確:他們必須建造能持久的廣告定位或衡量工具,能夠抵擋平台的變化,法律的新挑戰以及其他變化。意味着身份不能再被視作一個單一的彈藥,而是一套混合身份驗證、概率工具、情境信號、基於群組的策略以及與出版商緊密合作的數據夥伴關係。因為當一環失效時,其它仍要有作用。

長期以來,隱私調整的承諾一直是使用者賦權以及平台的責任,但實際上,卻滲透進了一個由巨頭重新書寫規則的生態中,其他人只能順應。這提醒著我們,真正的變革不會來自於平台的自我監管,而將來自於買方的需求變化。

儘管變化的時刻可能還有些遙遠,但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營銷人員開始提出更尖銳的問題,檢視也在加強,讓隱私被視作應由自身掌握而不是外包處理的趨勢終開始顯現。

因此,儘管隱私疲勞可能正在蔓延,但對於第三方 Cookie 的替代方案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甚至可能在未來成為推動廣告行業進一步創新和改革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