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o Agunbiade 在視訊通話中輕聲說道,她差點就不打算去面試,因為不想離開尼日利亞。

「我討厭那種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的感覺,」她坦承。

「如果我覺得自己可能會搞砸某件事,我只會想辦法逃避它。」

對於當今認識她的人來說,這種坦言無疑是令人驚訝的。如今,她不僅是蓬勃發展的女性數據社群的共同創辦人,還是曾獲得研究經費的學者,經常拒絕與其價值觀不符的工作機會。

在這個國家,許多人選擇工作基於薪水而非熱情,職業生涯規劃更多是由需求而非選擇所確定,而她的職業生涯無疑偏離了常規。

如果這算是一種策略,那就稱之為:Agunbiade之道。

早期的濃厚興趣從設計開始

二十多年前,Agunbiade的手指在紙上劃過,描繪著僅存在於想像中的建築。建築設計與她父親一樣吸引著她,因為這個領域結合了藝術與結構、創意與精細的交集。她曾經想像自己設計建築空間,創造出持久的作品。

然而一次對話改變了她的方向。

「我爸爸跟我說建築行業並不適合女性,」Agunbiade回憶道,語調輕淡,並沒有怨恨的意思。「他提到,他知道女性在這個行業中工作,但卻容易受到男性的覬覦。」

這次談話讓她走向了從未計劃過的方向。

在奧貢和拉各斯之間渡過童年的她,父母分居,她的母親為了撫養三個孩子放棄了工作機會,這使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計劃改變的道理。

在放棄建築學後,她遵循了姐姐的腳步,進入巴布科克大學學習經濟學。

「我在中學喜歡學經濟,」她說。「所以在建築的計劃落空後,我也不介意在大學讀經濟學。」

不再是工作,而是工具

經過在花旗銀行和畢馬威的實習,走過一條在學歷上看似完美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平淡無奇的金融之路,Agunbiade用手機記錄了她對未來的規劃:哪家公司、哪些里程碑,從尼日利亞一路攀升至國際金融。

直到寶潔公司(P&G)給了她一個意外的機會:供應鏈實習崗位。這不是他們通常給實習生的銷售角色,這個角色需要她搬到翁多州,但它卻激發了她的興趣。

「當我開始使用那些數據分析工具時,我喜歡上了這項工作,」她說,指的是她早期使用Excel和Power BI的經歷。「工作第一次讓我感到舒適。」

她在P&G實習了18個月,這種實習通常預示著全職工作,但經濟衰退和公司重組導致了招聘凍結。

「這次經驗給了我改變路徑的許可,」她說。在P&G之後,她加入了一家初創公司Suplias,成為財務分析師,負責公司的財務管理。即便如此,她已經開始著眼于全面進入數據科學。正當她謀劃下一步的時候,她的父親介入了。

「他建議我讀碩士,」她解釋道。「所以我決定讀數據科學的碩士,以便全面過渡。」

在很多尼日利亞家庭,父母會引導他們的孩子向他們曾經夢想職業的方向前進:銀行家、醫生、律師、工程師——無論這些夢想是否仍然適合。

Agunbiade的父親最初抵制她的職業轉型,特別是在她已經準備考取尼日利亞特許會計師協會(ICAN)專業證書的情況下。但她堅持依據自己的熱情選擇數據科學。

在倫敦攻讀碩士

倫敦帶來了不同的學習方式。簽證規則使得招聘者常常掛斷電話。參加活動時她不認識任何人。而且課堂上的學習方式也不同,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從零開始建構論點的過程。

「有些文化衝擊,」她說。「我們被要求不僅僅是定義事物,而要進行大量的獨立研究。」

然而在適應系統和尋找新節奏的過程中,她找到了契機。Agunbiade獲得了一項資助的論文項目,與一家男性健康非營利機構合作,研究前列腺癌高風險地區。

「這是有價值的經驗,」她說。

這項工作脫穎而出,將技術技能與實際事物聯結起來。該機構利用她的研究工作申請了額外的資助,以支持其在高風險地區優先進行前列腺癌篩查的努力。這讓她明白哪些數據工作值得去做。

雖然隨之而來的求職過程有其難題,她一直努力堅持。介於研究、拒絕和些許勝利之間,她開始積累模式——不僅是數據中的模式,也是她的處事風格。

建立持久的事物

如果說倫敦磨練了她的技術本能,那麼求職歷程就提升了她對社群的敏感性。

除了注意到她一直在追尋的數據模式,Agunbiade 還注意到另一個模式:行業的孤立感,尤其是對有色女性而言。

於是她和兩位朋友嘗試了一些不同的事物,不再是大家交換 LinkedIn 資訊和消失的老套網絡活動,而是更為緊密的空間。

「我們希望有一個真正能夠討論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尋求建議、找到導師的地方,」她說。

她們的首場活動是在某位創辦人的家中舉行的,雖然效果還不錯,但感覺太過於個人化。

「甚至連我都不會想去別人家參加專業活動。」她笑著說。

這次早期測試幫助她們修正了路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與像Cloudflare這樣的公司合作,爭相承辦她們的季度活動。贊助方為活動增添了合法性,也減少了成本。

「場地、零食、講者,這些都是資本付出的,」她說。

但 Agunbiade 並不急於將倡議變成盈利的事業或追求大量參與者。

「如果一百人参与一个社群而没有收获,目的就失去了。」

反而,她追踪的是哪些人不斷出現。誰在會後聯絡她?誰說活動有所幫助?

「我們看到重複的參與者。那告訴我這項工作在發揮作用。」

這個模式仍在演變,但它正在發揮作用。

在社群之外,她還與 Code First Girls 合作教學,這是為女性和非二元性別者編程入門的訓練營。她還志願參加 Code Your Future,一個幫助難民/庇護申請者進入技術行業的非營利組織,她要麼審核代碼,要麼為學生開發學習課程。這是相同模式的另一層:技能轉化為工作,短期課程激發長期改變。

「人們回來告訴我,‘我找到了一份工作,謝謝’,」她說。「這部分很難超越。」

眼前的明確未來

如今,作為 RS 集團的數據專家,Agunbiade 平衡技術工作、教學和運營她所創建的社群。「我仍在摸索,」她說。「目前,我只想繼續做我喜歡的事——教學、幫助人們、建立有用的空間。」

對於社群來說,數字是經過設計而穩定的:自九月以來成功舉辦了四場活動,每次15-20人參加,贊助商也在重返。但更重要的是那些經常參加、找到工作的、或者留下來茶餘飯後問問題的人。

她也在考慮攻讀博士學位——不是為了名銜,而是為了它可能讓她提出的問題。這一直以來都是她的模式:追隨好奇心而非憑證書,注重步調而不是壓力。

建築的夢想並沒有消失。它們只是以新的形式出現,不再是關於建築,而是關於基礎。她仍在設計事物,只不過它們現在看起來像是安全的空間、學習的路線、全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