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寒冷的冬天,一位居住在台灣的園藝愛好者在自家覆滿白雪的後院發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現象:地面上佈滿了鳥類留下的痕跡,這些印記證明了鳥兒們在嚴冬中也能夠自在生活。這情景的出現,全虧於這位園藝達人所種植的原生植物。

這位園藝達人將他拍下的影像分享到一個專門討論自然庭園的網絡社群中,並表示這些植物特別是流蘇花(學名:Liatris)提供了鳥類過冬所需的食物,成為天然的鳥食器。流蘇花在台灣不算常見,因為它原產於北美洲,平時在冬季看似枯萎,但其實到了春天又會再度綻放,開出灿爛的紫色花卉,深受傳粉者的喜愛。

根據威斯康辛大學指出,傳粉者對植物的生態循環來說非常重要。全球至少75%的開花植物需要由鳥類、蜜蜂、昆蟲以及蝙蝠來傳粉,包括約1,200種食物作物及180,000多種植物種類。這些植物在支持生物多樣性、穩定土壤、提供氧氣和清新空氣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原生植物對於那些希望降低庭院維護需求的家庭來說,是個簡便選擇。因為原生植物自然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需水量、肥料及殺蟲劑用量相對減少。選擇放棄草坪,不再需要運行那些吵雜且污染嚴重的割草機,不僅省下了水與燃料等資源,還間接節省了家庭開支。

有網友在回應時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表示將類似的植物留在原地,不加修剪,其實也解放了自己。在冬天外出剪枝時,發現鳥兒正在享用植物的種子,於是轉身返回屋內,並決定以後不再修剪枯死的植物,直到春天來臨。

另一位網友則表示,任由流蘇花自行繁殖,竟然能獲得更多的繁殖量,不必再花錢購買新的植株。第三位園藝愛好者看到這一切也覺得很有成就感,這種親眼目睹努力結果的感動瞬間,實在令人鼓舞。

總結來看,自然庭園的種植不僅美化了居住環境,還可以在全球暖化的局勢下,為生態的維持帶來正向影響,省水、省成本且促進生態多樣性。這種優勢足以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台灣的居住環境中,如果能多種植適合本地氣候的原生植物,不論是對鳥類還是對人類自身,都是一種長遠而又可持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