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銀行2023年財報揭露減員和巨額損失
在日益加劇的財務不穩定中,中聯銀行2023年的財報顯示出重大損失,包括新台幣2030億元的不良債權,並且減少了27名員工,包括4名高級管理層人員和23名非管理層員工。這份期待已久的2023年財報於2025年2月發布,引發對該銀行財務健康的進一步擔憂。
自2018年累積新台幣3380億元的損失以來,中聯銀行的財務健康一直受到質疑。到2023年,該銀行的經營能力再次受到挑戰,股東資本被消抹,外界對其牌照撤銷的猜測不絕於耳。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聯銀行稅後虧損達新台幣626億元,逆轉了2022年獲利941萬新台幣的成果。此期間,該銀行負債總額超過資產總額3269億元,資本充足率為-76.14%。據審計機構KPMG的說明,該銀行未達到國家銀行要求的最低資本額250億元和中央銀行規定的資本充足率(CAR)。
這種不穩定的情勢類似於2010年危機,當時中聯銀行因新台幣530億元的不良債要進行增資或合併。中央銀行已多次介入,最近提供了一筆新台幣500億元的短期資金融資來增強營運資本,並預計於2024年12月31日到期。其後,中央銀行為解決不良債務提供了新台幣7000億元的資金融資,為計畫中的與Providus銀行合併鋪平道路。
這筆交易對Providus銀行是有利的,它渴望擴大其零售影響力並從中聯銀行全國240個分行的網絡中獲益。獲得中央銀行批准後,兩行合併後的資產負債表預計將達到新台幣3兆元(約18億美元)。
中聯銀行如何陷入此困境?
中聯銀行的財務困境源於其貸款組合長期重壓於農業領域,該領域占其放款的91%。銀行從非洲進出口銀行和產業銀行獲得了大量借款,並在中央銀行的種子貸款計畫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23年,這些來源的貸款從2022年的2970億元減少到1110億元。
2023年的毛貸款總額達到3610億元,高於2022年的2920億元。然而,根據中央銀行的審慎指引,該銀行記錄了2030億元的減損損失(或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為1560億元)。
對高級管理人員的貸款也對該銀行的困境加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22年12月,兩名前董事——湯馬士•伊圖(尼日利亞化肥億萬富翁)與波拉•夏加亞(石油和天然氣巨頭)——向該銀行借入了170億元的期貸款,數字在2023年減少到70億元。此外,該銀行還承受了90億元的監管罰款,其中40億元由中央銀行課徵,而50億元由尼日利亞交易所集團提出。